這個治療技巧對于在教室中有破壞性的學齡前孩童有相當的輔助效果。它增強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與正面的自我概念。在數室里的這些轉變漸漸增強了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以幫助托兒所教師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應付典型心情不穩定的感覺,接受孩子的感覺,并且教導他們如何適當地表達感受,這對于教室中所有的孩子都有幫助。
學齡當孩子若在情緒上以及行為上有問題,通常在托兒所或是學前班的環境中就會不適應。這些需要進行游戲治療的孩子,不乏因為無法掌控的行為,包括攻擊性動作、情緒不穩定、對抗的心態和無法自我控制而被迫從教室中轉出。因為這個年紀族群的孩子對于情緒表達不成熟,所以他們會在心理與外在同時表達出內心的情緒,這并不是一個令人吃驚的革情。然而在教室中的不適應通常會加重孩子的問題,也因此一個可以幫助孩子留在教室環境的治療便有許多潛在的益處。
在這個年齡段所有的行為問題反應出了潛藏的困惑、壓抑、焦慮以及負面的內在表現。舉例來說,依附障礙通常借由對抗性行為和無法掌控的行為來表達。同理,父母離婚或是與父母分開的學齡前孩子在教室里也會有侵略和暴躁的行為問題。同時在這個年紀,壓抑性和攻擊性也有著相當親密的關系。詹姆士指出,這種負面的自我評斷會產生一些激烈的影響,孩子會感到憤怒,害怕被拒絕進而有不適當的行為。老師也會因孩子不適當的行為給予處罰,孩子又將自己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更增加了心理的憤怒與恐懼,進而產生不受控制的行為。這個治療提供了一個打斷教室負面循環的方法,用游戲治療來輔導。在游戲的過程中治療者應清楚孩子的感覺,從而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以及解決這些感覺,來幫助孩子在教室中進行這個治療,同時也提供可以被接受的經驗與控制負面感覺的方法。
|